当时军委所属八总部领导成员如下:
(一)总参谋部:总参谋长粟裕,副总参谋长10人(1员大将,9员上将):张宗逊、李克农、陈赓、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二)训练总监部:部长刘伯承(后由叶剑英代部长),副部长4人(4员上将):张宗逊、萧克、彭绍辉、李达。
(三)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叶剑英,副部长(3员上将,1员中将):周纯全、杨至成、陈再道、阎揆要。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副主任4人(4员上将):谭政、傅钟、萧华、甘泗淇。
(五)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副部长3人(2员上将,1员中将):宋任穷、赖传珠、徐立清。
(六)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副部长3人(1员上将,2员中将):洪学智、张令彬、邱会作。
(七)总财务部:部长杨立三(1957年5月,总财务部改属总后勤部),副部长:余秋里、唐天际、汤平。
(八)总军械部:部长陈锡联(1957年7月,总军械部改属总参谋部)。
从上述前六个主要总部来看:总参谋部:粟裕带1员大将,9员上将;训练总监部:刘伯承带4员上将;(1955年正式成立时,由叶剑英带6员上将);总政治部:罗荣桓带4员上将;监察部:叶剑英带3员上将,1员中将;总干部部:罗荣桓带2员上将,1员中将;总后勤部:黄克诚带1员上将,2员中将。显然,总参谋部阵容的配置极为隆重,仅比隶属国务院的国防部稍逊(国防部1954年9月成立,隶属国务院。国防部长为彭德怀,副部长: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廖汉生7人,包括4员大将,2员上将,1员中将),不愧为解放军各总部之首。关于总参谋部的作用,粟裕曾明确指出过,他说:“军委下辖总参、总政、总干、总后各部,工作的归总在总参”,“总参谋部是党中央、军委统率全军的办事机关”,“总参谋部是负有特殊重大责任的”,“总参是全军的首脑机关”。就当时军队系统的重要性而言,总参谋长粟裕的现任职务显然也是可以授衔的。
因此,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粟裕极高的评价。他指出:“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这的确是公允之论。
三、再让元帅。
毛泽东对粟裕说:“你是担的大将衔,而干的却是元帅的任务!”
1955年军衔制是从1950年就开始筹划的,其规章制度内容制定与最初的元帅人选,均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正如1988年恢复军衔制时,其酝酿、准备也有5年的过程一样,当时的全军恢复军衔制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兼办公室主任贾若瑜将军回忆说:“从(1983年)办公室成立,到1988年再次授衔,准备工作进行了整整5年。”因此,1955年军衔制显然不是一般人所静止地理解为1954年6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增补军委副主席以后,形成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程潜、高岗、林彪、叶剑英、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为副主席的格局,或者1954年9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另设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邓小平、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委员以后才开始考虑的。相反,1954年9月28日的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名单,是元帅人选长期酝酿的结果,时间跨度达到整整5年。但因为相关的资料尚未彻底解密,若干人选的变化又未形成正式文字记录,因此,元帅人选的具体变化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早在1948年,中共党内就开始酝酿关于军队内部的等级问题。1949年建国后不久,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就于1950年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年9月,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总干部管理部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军衔制度的问题,他说:“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12月3日,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向中共中央提交报告,准备把1951年的首要任务定为给军队评定军衔。可见,人民解放军授衔制原本计划于1951年实行的。此时,粟裕是排名第15位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实为第一副总参谋长)。但这一年实际授衔的计划后来因故推迟。
- ·天机神算 虚虚实实:粟裕大将的诈敌之道(2012-07-05)
- ·毛泽东犯战略失误之后最英明的地方就是用了粟裕(2012-07-05)
- ·粟裕敢于斗胆直陈 理应记上淮海战役第一功(2012-07-05)
- ·粟裕的战争回忆录 披露你所不熟悉的粟裕秘闻(2012-07-05)